摘要
实现全人工繁殖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物种保护的重要途径,建立中华鲟人工养殖亲鱼群体是人工繁殖的基础条件。本文以自然变温条件下人工培育的中华鲟后备亲鱼(年龄15龄,体长183~235 cm,体重71.5~180.5 kg,n=14)为研究对象,每天对摄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每月对生长指标进行检查测量,通过持续12个月的跟踪观测,开展后备亲鱼摄食和生长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后备亲鱼摄食比例、摄食频次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雌鱼、雄鱼均具有相似的周年变化规律,雌雄摄食比例仅9月存在显著差异(P <0.05),雌雄摄食频次同月均无显著差异(P> 0.05);后备亲鱼配合饲料日饵率和鲜活饵料日饵率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配合饲料日饵率10月最低,为0.02%,1月最高,为0.19%,鲜活饵料日饵率6月最低,为0.12%,4月最高,为0.99%;配合饲料的年均摄食比例仅为18.39%±17.61%,鲜活饵料的年均摄食比例为62.57%±15.63%,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摄食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可见实验对象对鲜活饵料具有明显摄食偏好;配合饲料日饵率、鲜活饵料日饵率、总摄食率、雌鱼摄食率、总摄食频次和雌鱼摄食频次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后备亲鱼体周长、体重、肥满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呈现生长缓慢特征,不同月份肥满度存在显著差异(P <0.05),其他生长指标不同月份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中华鲟后备亲鱼培育管理中,应注意加强水温调控,提供适宜养殖条件,减少人为干扰,改善摄食和生长效果。本研究对中华鲟后备亲鱼养殖技术的改进具有参考价值。
-
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生命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