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对γ射线照射后大鼠造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取孕11.5dSD大鼠胚胎颌突,用消化法培养获得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20g,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20只,A、B和C组给予60Co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照射剂量为6.0Gy。A组:照射后6h,尾静脉移植第2代外胚间充质干细胞;B、C组尾静脉分别移植真皮成纤维细胞和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D组未照射,为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3ml/只。分别于1、2、3和4周动态观察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变化,并于第4周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测定大鼠骨髓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granulocytemacrophage,CFU-GM),采用内源性脾结节法测定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spleen,CFU-S),进行大鼠骨髓组织学检查。结果培养的原代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呈单层生长,似成纤维样梭形,有2~4个突起。移植后第3、4周,A组白细胞数明显高于B、C组(P<0.05),A、D组大鼠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高于B、C组(P<0.05)。移植后第4周,A组大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明显多于B、C组(P<0.01),CFU-S计数明显多于B、C组(P<0.01),A、D组CFU-GM数量均较B、C组多(P<0.01)。结论颌突外胚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征,能够促进辐射损伤后大鼠造血功能的修复与重建。

  • 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