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肠道病原细菌,可引起人类及动物肠胃炎、呕吐和炎症性腹泻,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沙门氏菌感染可导致宿主细胞产生的外泌体中含有沙门氏菌特异性蛋白和脂多糖,帮助沙门氏菌高效扩散,成功侵染宿主细胞。然而,作为外泌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来自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在沙门氏菌感染后的外泌体内如何变化目前仍不清楚。方法:本实验选用人肠上皮细胞Henle-407作为模型,经沙门氏菌感染后提取其所分泌外泌体,利用Label free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探究外泌体内宿主细胞蛋白质组的变化。结果:在沙门氏菌感染或未感染的宿主细胞外泌体中共鉴定到宿主蛋白质2535 种,其中包括321种差异表达蛋白。在该321种蛋白中,共有蛋白有7种,包括3种表达上调蛋白和4种表达下调蛋白。相比于共有蛋白,314种蛋白属于非共有蛋白,即与未感染组外泌体相比,在感染组外泌体中特异性存在的宿主蛋白有9种,而缺失的宿主蛋白却多达305种。GO分析表明差异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器,细胞膜等细胞组分,参与代谢和生物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与结合、催化和转运等分子功能有关。KEGG分析表明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17种代谢通路中。结论:通过比较沙门氏菌感染与未感染组外泌体内宿主来源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变化发现,沙门氏菌感染除了改变少部分共有蛋白的表达以外,同时会导致大量宿主细胞来源的蛋白质在外泌体中急剧减少。外泌体作为一种粒径大小在30-150 nm的双层膜囊泡,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推测沙门氏菌可能通过某种未知机制抑制了宿主细胞蛋白向外泌体中的转运,而沙门氏菌的特异性蛋白和脂多糖等成分进入外泌体内,通过改变邻近宿主细胞对沙门氏菌的易感性进而帮助沙门氏菌在宿主细胞中的感染和扩散。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