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作者:贺倩; 周英; 刘星科; 李上官; 王文娟; 李西; 孙凌霞; 黄玉梅*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38(05): 596-608.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0.05.013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差异,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为今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手拣法和干湿漏斗法,在四川省彭州市,对城市绿地、农业用地、林地、撂荒地、湿地的土壤动物进行收集与分离鉴定;统计出不同生境下土壤动物类群数,并计算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及各类指数,对土壤动物进行多样性分析;分别将大型、干生、湿生土壤动物与环境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不同生境间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捕获土壤动物3825只,126个类群,隶属33目125科。不同生境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大小排序为:林地>撂荒地>城市绿地>农业用地>湿地。类群数从大到小为林地(93)>撂荒地(65)>城市绿地(47)=湿地(47)>农业用地(46)。其中,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C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D都表现为不同生境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CA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其中速效钾和含水率对土壤动物影响较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绿地与湿地、农业用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较为相似。【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产生影响,适当增加地表植被种类及数量、保留凋落物、减少剧烈的土壤扰动,有助于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