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相关性

作者:周立新; 姚明; 倪俊; 朱以诚; 彭斌; 崔丽英*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2018, 98(45): 3672-3675.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8.45.008

摘要

目的从一个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比较基于形态学分类的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AIPI)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差异, 探索AIPI基于形态学的分类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全国47家中心连续入组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 821例, 包含DWI序列1 129例, 筛选AIPI并根据病灶形态学及是否合并基底动脉狭窄(>50%)将AIPI按病因分为三类:基底动脉穿支动脉疾病(BABD), 小动脉疾病(SAD)及大动脉闭塞性疾病(LAOD)。排除心源性栓塞及前循环梗死。记录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 危险因素及预后等,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5例AIPI最终纳入研究。各分类亚型中, BABD最常见(46.3%), 其次为SAD(36.0%), LAOD最少见(17.7%)。危险因素方面, 高血压在三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就诊时神经功能缺损SAD组(平均NIHSS 3.49分), LAOD组(平均NIHSS 5.93分)和BABD组(平均NIHSS 5.97分),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AIPI患者不良预后(mRS>2)占13.7%, 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AIPI的形态学分类, BABD是AIPI的最常见亚型。不同形态学分组间具有特定的临床特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 提示AIPI的形态学特征与病因可能存在相关性, 研究支持基于形态学的AIPI分类方法, 临床应用简便, 对病因机制评估及治疗决策具有一定的价值。

  • 单位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神经内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