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之后,儒家礼教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并激活为群体无意识的佛教绮语戒,共同对晚明以来笼罩词坛的花间词风进行清算,迫使词人对早期所作艳词产生厌悔心态。同时,长期浸淫于统一词风,部分词人也产生审美疲惫,在审视自我创作时悔其少作。清初词人"悔其少作"具有普遍性,蕴蓄着词人尊体的努力,是追求"三不朽"价值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