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道理浅显而朴实,是中国民众希求平安、倡导和谐的基本诉求之一。解冤祈福的行为在民间流传已久,往往依附于各类佛教、道教信仰的祈祷形式之中。"解冤结"信仰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独立的偶像崇拜,应肇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佛教经典《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至北宋时基本形成了所谓的"解冤结菩萨"信仰,并一度出现相关造像龛窟。宋以后"解冤结菩萨"信仰逐渐流变,与道教、民间宗教相混融,逐渐退出偶像崇拜的范畴,最终趋于式微,直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