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秸秆还田是一种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 因其操作简单、经济节约而备受青睐。本文筛选了有关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团聚体碳)影响的35篇田间试验文献, 利用Meta分析方法和随机森林模型, 评估了地理位置、还田方式、还田数量及还田年限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碳的影响效应, 以期为提升土壤质量及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与不还田相比, 秸秆还田总体上提高了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含量, 这一正向效应在西南地区最高(26.5%~43.4%), 华北地区最低(2.0%~10.8%), 东北、西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居中。在留高茬、覆盖、深翻耕、旋耕4种秸秆还田方式中, 旋耕对土壤大、小团聚体碳的增加效应最大, 增幅达13.4%~18.7%; 留高茬对土壤微团聚体碳的提升效应最高, 约为19.5%。秸秆还田提升土壤团聚体碳的正效应随秸秆还田量及还田年限的增加而增大, 且在还田>8年后的提升效应最显著。地理区域和还田方式是影响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各粒径团聚体碳的重要因素, 其贡献率分别为16.2%~28.1%和8.0%~22.4%。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物理机制是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物理固碳量; 建议将秸秆粉碎后以10 t·hm-2的旋耕方式还入土壤15 cm土层内, 同时配施适量化肥(如氮磷肥)增强土壤团聚体的固碳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