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漢魏時期的重要道派天師道主張道無形象,對製作與使用血食祭祀神像持批評態度。漢魏六朝時期國家宗教和民間宗教中流行的祖先、聖賢、神仙的畫像、木像、畫像石與六朝時期江南地區巫覡製作的神像,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道教造像。漢代道書《太平經》中記録了早期存思法所使用的身神圖,晉代南方地區的道教方士也使用神像作爲存思的輔助。隨着東晉末劉宋初融攝佛教、天師道和方士傳統的古靈寶經及其倡行的靈寶科儀問世,道教神像題材逐漸豐富,並開始用於儀式活動中。至5世紀,道教進一步吸收佛教功德觀念,造像成爲積累功德的途徑之一,宗教義理的轉變與信仰實踐的需要共同推動了道教造像之風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