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心电图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在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PVC)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功行射频消融的流出道PVC患者357例,根据消融成功的心腔分为两组:左室流出道(LVOT)消融成功者(A组,n=139),右室流出道(RVOT)消融成功者(B组,n=218),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Ⅰ导联QRS波呈m型的例数、Ⅰ导联QRS波的振幅、靶点位置及靶点图电位特点。结果 (1)A组患者9例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B组患者30例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6.5%vs 13.8%,P<0.05)。(2)两组患者Ⅰ导联QRS波振幅有显著差异[(0.38±0.13)mV vs(0.21±0.13)mV,P<0.01];两组患者Ⅰ导联QRS波时程差异无显著性[(129.0±29.4)ms vs(145.6±26.0)ms,P>0.05]。(3)A组消融成功靶点位置位于RCC前部,B组消融成功靶点位置位于RVOT左侧肺动脉瓣附近游离壁、间隔交界处的间隔侧,两者靶点解剖位置相距较近。(4)两组靶点图V波提前QRS波程度有显著差异[(31±12.3)ms vs(21±5.7)ms,P<0.05]。结论流出道PVC的Ⅰ导联QRS波形态呈m型提示消融成功靶点位置在RCC前部,或RVOT左侧肺动脉瓣附近游离壁、间隔交界处的间隔侧,RVOT起源多于LVOT起源,且两者靶点解剖位置相距较近。

  • 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