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论和文化传统的关系不应是"刺激—反应"的模式,即西方理论的强势输入,中国文论的被动接受,而应从"文明互鉴"的角度来看,中国文论"西化"的过程同时也正是"化西"的过程,它不应被看作"失语"。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进展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论,由此形成的误读、错位恰恰是中国化的一个部分。将中国理论生产视为世界理论生产的某种内部性的甚至是源头性、显要性的存在,因此中国当代文论必须超越民族主义、地域主义、中心主义的狭隘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