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试图回答“主题性美术”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的溯源与话语嬗变问题。“主题性(美术)”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刊《美术座谈》第7期《一年的总结——评1915年全苏美术展览会》,是对“情节性”一词的误译。其话语嬗变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主题性”与“情节性”含义混同,其话语逻辑是政治性的;反思时期,反思“主题性美术”的现实主义与形式表达的可能;“国家形象”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需求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与国内的负面影响,使得“主题性美术”获得新的话语逻辑,即作为对负面的“国家形象”塑造的一种回应与修正。

  • 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