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用帕罗西丁治疗前后情绪中介机制的研究

作者:孙啸; 刘涛生; 唐莉; 方向明; 叶海燕; 王珩; 杨昆; 杨彦春
来源:华西药学杂志, 2009, 24(04): 357-360.
DOI:10.13375/j.cnki.wcjps.2009.04.032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和生理的中介机制。方法以30名健康成人作对照,对90名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因素,血浆ACTH、血清SIL-2R、IL-6及血小板5-HT进行研究,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Ⅰ组)和常规治疗加帕罗西汀组(Ⅱ组),治疗两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HbA1 c、HAMA、HAMD量表评分及上述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在客观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方面与常人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人格特征及述情方式方面不同;患者组的HAMA、HAM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伴抑郁与不伴抑郁患者之间血小板5-H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且都低于常人;治疗后,Ⅰ、Ⅱ组血糖控制水平均有改善,Ⅱ组更为明显;治疗后HAMD减分率与ACTH及IL-6下降率呈正相关,HAMA减分率与ACTH下降率呈正相关,并与血糖水平的改变有相关性。结论在2型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中,起关键基础作用的是患者内在神经活动类型;2型糖尿病与抑郁症可能存在生物同源性;抑郁、焦虑负性情绪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影响着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抗焦虑、抑郁治疗应作为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手段之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