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新生儿经上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提升导管使用的有效性,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提高导管的使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接受上肢PICC穿刺术的90例新生患儿纳入样本,其中36例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甲组),40例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乙组),14例进行2次调管定位(丙组)。分析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保持新生患儿体位稳定。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组、乙组和丙组在穿刺部位、定位方法、体位状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定位方法、体位状态是新生儿经上肢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前,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36例(40.00%),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40例(44.44%),进行2次调管定位14例(15.56%);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61例(67.78%),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26例(28.89%),进行2次调管定位3例(3.33%),护理干预措施后,导管尖端定位首次即定位准确率高于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前,1次调管后导管尖端成功定位率和进行2次调管定位率低于护理干预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上肢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有穿刺部位、定位方法、体位状态等,护理干预可提升置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