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的麻醉管理

作者:赵艳; 张耕; 蒋建渝; 张梁; 韩文勇; 郭向阳
来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1(02): 123-12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全麻维持药物用于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3月3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资料。在全麻下实施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根据全麻维持药物的不同分为2组:A组(吸入异氟烷)和B组(静脉输注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复合吸入异氟烷),每组15例。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15±7)ml与B组(12±8)ml无统计学差异(t=1.093,P=0.284)。A、B组尿量分别为(767±285)ml和(738±260)ml,无统计学差异(t=0.291,P=0.773)。A组输液量(1430±391)ml与B组(1367±352)ml无统计学差异(t=0.500,P=0.621)。A、B组拔管时间分别为(10±5)min和(9±5)min,无统计学差异(t=0.479,P=0.637)。2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麻醉诱导、维持和拔管过程中循环系统稳定。2组在麻醉前、插管后1 min、术中50 min、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插管后1 min和术中50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变化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这种差异无临床意义。2组各有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无动脉瘤破裂或颅内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无论吸入异氟烷,还是静脉输注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复合吸入异氟烷,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的全麻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