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男性同性恋人群的性取向成因相关因素。方法于2013年3—6月,以长沙市男性同性恋人群较集中的1个音乐吧、3个洗浴中心为调查现场,采用等比例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男性同性恋者350名,同时根据同性恋人群的年龄、出生地及文化程度构成选取性取向为非同性恋的男性332名,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各300份。问卷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性格特征、幼儿时期培养教育及家族情况等,对比分析同性恋组和非同性恋组调查对象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同性恋组与非同性恋组在以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63、5.90、16.01、84.99、161.57、77.77、112.32、190.84、30.10,P值均<0.05),分别为父亲懦弱而母亲专横,少年时期具有体弱、不爱活动、不喜冒险、追求细节、过度保守等特征,小时候被当做女孩抚养,小时候喜欢扮作女孩,小时候不喜欢刀枪等玩具,高中毕业之前与异性交往受挫、有不愉快经历,18岁之前遭受过成年男性的性虐待(如被迫露阴、强迫性交),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电影并从中体验到性快乐,同性恋组的比例分别为62.3%(187/300)、57.7%(173/300)、62.3%(187/300)、63.0%(189/300)、67.3%(202/300)、62.7%(189/300)、68.0%(204/300)、65.0%(195/300),非同性恋组分别为21.3%(64/300)、28.0%(84/300)、25.0%(75/300)、12.7%(38/300)、31.3%(94/300)、17.7%(53/300)、12.7%(38/300)、42.7%(128/300)。同性恋组家中兄弟排行最小,父亲、双胞胎兄弟有同性恋性取向或趋向的比例分别为62.7%(188/300)、56.0%(168/300)、18/29,非同性恋组分别为40.7%(122/300)、4.0%(12/300)、2/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4.52、193.14、5.27,P值均<0.05)。结论男性同性恋人群性取向与儿童时期家庭关系、培养教育、心理特质、青春期性经历等有关。
-
单位公共卫生学院;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