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GI与CBI组合饲粮对牦牛瘤胃和直肠细菌区系的影响

作者:郝文君; 夏洪泽; 焦洋; 崔占鸿*; 刘书杰; 周磊; 周玉青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05): 1715-1726.
DOI: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13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粗饲料分级指数(GI)与碳水化合物平衡指数(CBI)组合饲粮对牦牛瘤胃和直肠细菌区系的影响,旨在为舍饲牦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调控以及饲粮合理配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岁健康、体重相近的公牦牛12头分为3组,即玉米青贮-苜蓿干草-精料组(CAC组)、玉米青贮-小麦秸秆-精料组(CWC组)、玉米青贮-燕麦干草-精料组(COC组)。3组试验牛均采用全混合饲粮方式进行饲喂,试验期为28 d。试验结束时采集瘤胃液和直肠粪样,应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和直肠细菌区系变化情况。【结果】对于瘤胃,(1)3组牦牛瘤胃细菌区系的Chao1指数、Ace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2)PCoA分析结果显示,CAC与COC组的瘤胃细菌区系有明显的PC1差异(P<0.05);(3)在门水平上,CWC组牦牛瘤胃放线菌门与CAC、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3组牦牛瘤胃细菌区系差异不显著(P>0.05);(4)瘤胃细菌基因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复制与修复、原核细胞群体、细胞信号传递、环境适应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复制与修复、转录、核苷酸代谢、脂质代谢、原核细胞群体和老化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W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脂质代谢、其他氨基酸代谢和老化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WC组和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于直肠,(1)3组牦牛直肠细菌区系的Chao1指数、Ace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2)PCoA分析结果显示,3组牦牛直肠细菌区系差异不显著(P>0.05);(3)在门水平上和属水平上3组牦牛直肠细菌区系差异均不显著(P>0.05);(4)直肠细菌基因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与能量代谢有关的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膜转运、能量代谢、聚糖生物合成和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新陈代谢、细胞运动、折叠降解、翻译和环境适应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W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脂质代谢通路在CWC和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GI与CBI组合饲粮改变了牦牛瘤胃细菌区系,但是直肠细菌区系组成多样性却不受其影响。随着GI的降低,瘤胃细菌群落丰富度有增加的趋势,且GI越高越有利于牦牛脂肪沉积。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