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吕梁山沿黄坡耕地红枣经济林因经济效益低、放弃管理多,面临着生态林转换的命运。以吕梁市柳林县2000—2001年红枣经济林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密度、郁闭度、地径、树高、枯落层、土壤养分等指标,综合评价红枣经济林退耕还林后的生态结构和生态效益。调查表明,4种退耕还林样地均达到了生态林造林密度要求(≥1 600棵/hm2);红枣经济林退耕还林后,乔木树种类型得到丰富(≥2种);红枣经济林退耕还林后乔木郁闭度大幅度增加,混交刺槐、油松的达到80%~90%,混交山杏、侧柏的达到50%~60%;林下开始形成2~3 cm枯落层、1~2 cm腐殖质层,土壤养分改善、土壤侵蚀防护能力提高;20 cm表层土壤的N和有机质含量比管护的坡耕地红枣经济林土壤养分高一二个等级。红枣经济林混交刺槐、侧柏、油松、山杏之后,红枣经济林的生态结构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但另一方面,枣树竞争力弱,在混交林中面临被淘汰的可能性。
-
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