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非转移性(cM0期)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癌栓(nccRCC-VTT)患者应用抗血管生成因子辅助靶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6例cM0期nccRCC-VTT患者的病例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 根据术后是否使用靶向治疗分为辅助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6例)。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男/女:6/4例与12/4例, P=0.66), 年龄[(56.2±18.5)岁与(54.6±14.5)岁, P=0.80], 体质量指数[(24.0±3.5)kg/m2与(24.3±3.3)kg/m2, P=0.80], 伴临床症状(8例与15例, P=0.54), 肿瘤侧别(左/右:6/4例与6/10例, P=0.42), 癌栓位置(肾静脉/下腔静脉:2/8例与2/14例, P=0.67),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1/2级:2/8例与2/14例, P=0.63), 手术方式(微创手术/开放手术:7/3例与9/7例, P=0.68), 中转开放(2例与2例, P=0.63), 手术时间[287.5(222.2, 456.0)min与344.0(287.8, 482.5)min, P=0.34], 失血量[400(250, 600)ml与575(175, 800)ml, P=0.63], 术后并发症(无术后并发症/1~2级/≥3级:8/2/0例与10/4/2例, P=0.68), 术后住院时间[8.5(5.5, 11.5)d与7.5(6.0, 13.0)d, P=1.00], 肿瘤最大径[(9.2±2.7)cm与(8.9±3.3)cm, P=0.81], 病理特点(肉瘤样分化:0例与1例, P=1.00;肾周脂肪浸润:2例与7例, P=0.40;坏死:6例与5例, P=0.23), 病理亚型[辅助治疗组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1型1例, PRCC 2型6例, TFE3重排型3例;对照组PRCC 1型2例, PRCC 2型10例, PRCC嗜酸细胞亚型、TFE3重排型、FH缺陷型、未分化型各1例, P=0.72], WHO/ISUP核分级(辅助治疗组3~4级10例;对照组1~2级4例, 3~4级12例, P=0.14), 癌栓侵犯静脉壁(5例与5例, P=0.43), T分期(T3a/T3b/T3c/T4期:1/3/5/1例与1/4/10/1例, P=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淋巴结阳性分别为3例和0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治疗组10例, 口服舒尼替尼7例, 用法为50 mg每日1次;阿昔替尼1例, 用法为5 mg每12小时1次;培唑帕尼2例, 用法为800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倾向性评分加权法对混杂因素进行校正。结果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DFS随访时间分别为29个月和未达到, 中位OS随访时间分别为28个月和2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两组的基线特征和暴露因素对DFS和OS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DFS曲线(P=0.62)和OS生存曲线(P=0.7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DFS分别为17个月和19个月, 中位OS分别为43个月和27个月。调整混杂因素后, 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DFS分别为26个月和12个月(P=0.81), 中位OS分别为43个月和27个月(P=0.40),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M0期nccRCC-VTT患者术后应用抗血管生成因子靶向辅助治疗无明确生存获益。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