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法华经》与法华信仰是中古时期河西和中原地区佛教美术最常见的表现题材之一,此前学界认为它们与藏传佛教关联不多。然而,西藏山南地区始建于11世纪初的扎塘寺佛殿壁画中以眷属环绕的单尊大像确系表现叙事情节的法华经变相。其壁画中佛陀灵鹫山演说般若场景及文殊弥勒菩萨对坐图,取代了汉地佛教自西秦和北魏以来释迦多宝造像二佛并坐样式,是西藏艺术此时因应《法华经》再度传播的社会思潮、借鉴波罗艺术样式发展出来的新图式,并引领了西藏艺术中上师对坐图像的涌现;壁画所表现的释迦、文殊与弥勒三尊统摄汉藏佛教义理,以文殊弥勒对坐图预示藏传佛教中观甚深见与瑜伽广大行,即中观与唯识学说两轨体系。中观或包容唯识的中观的兴盛亦可以解释西藏艺术传承中二菩萨对坐逐渐演变为文殊单尊的原因,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追溯萨迦上师、宗喀巴等藏传佛教文殊形象祖师像的来源。而认定文殊弥勒对坐像的形成恰好反映了汉藏佛教义理图像的形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