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东南农村,成为村庄精英的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有"面子","面子"的产生并非靠他人的吹捧和权力财富的堆积,而是取决于自身平时的言行举止。一个有"面子"的人在村里话语权方面已经有了足够的强势,因修路而产生的"理事会",将一群有"面子"的人聚合在一起,为村民谋福利,为村委排忧难,促进村庄治理的和谐发展。农科村在村治方面经过了老书记时期的由盛转衰,新书记时期的由衰趋兴两个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况固然与个人的作为有关,但就总体而言还是未能跳出历史的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