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CHA2SD2-VASc和HAS-BLED评分分析患者在临床中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情况,根据接受治疗方案情况分为抗凝治疗组(n=74)和未抗凝治疗组(n=226)。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统计患者认知障碍等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分析抗凝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300例患者的平均CHA2SD2-VASc得分为(3.60±1.87)分,平均HAS-BLED得分为(1.52±0.89)分。CHA2SD2-VASc分值为0、1、≥2分的抗凝治疗率分别为61.53%、40.0%和19.0%。HAS-BLED分值<3和≥3的抗凝治疗率分别为25.6%和13.0%。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心力衰竭、脑卒中史、出血史为影响抗凝治疗的因素。随访结果显示,行抗凝治疗患者的卒中发生率与未行抗凝治疗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患者在进行心房颤动治疗后采用MMSE评价认知功能,两组轻度及以上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1.62%与2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凝治疗能有效减少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事件的发生概率,并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但是目前该方案在临床的应用并不广泛;抗凝治疗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长期认知障碍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可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