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传教士们将天主教带到中国,同时也将儒家思想和孔子的形象传回欧洲。在欧洲重塑孔子的视觉形象并非易事,这需要传达出孔子身上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质,以及他作为"至圣先师"的个人魅力,同时还要兼顾欧洲观众的审美习惯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图像蓝本,不同的艺术处理方式以及创作者对于儒家文化的不同理解共同塑造了在欧洲流传的各种版本的孔子形象。本质上,不同版本孔子像之间的图像差别是制作者在不同中国视觉元素间所做出的选择以及因文化想象和实际社会需求而做出的图像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