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值下降趋势与肝纤维化逆转结局的关系

作者:孔媛媛; 孙亚朦; 周家玲; 吴晓宁; 马红; 欧晓娟; 贾继东*; 尤红*
来源: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 36(02): 314-318.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0.02.016

摘要

目的分析抗病毒治疗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值变化趋势与肝纤维化逆转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基于恩替卡韦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随访队列(2013年7月-2015年9月),检测基线和治疗中每半年HBV DNA水平、肝功能、肝脏硬度值。根据更为严格的标准将治疗前后Ishak评分变化分为3组:确定逆转组,Ishak评分下降≥2;不确定组,Ishak评分下降0~1;进展组,Ishak评分升高> 1。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分段线性混合模型拟合不同肝纤维化逆转结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值下降趋势,斜率的显著性及不同组间斜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共纳入2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1. 5年后,18例患者(7. 5%)达到肝纤维化组织学确定逆转、196例(82. 0%)为不确定、25例(10. 5%)为进展。开始抗病毒治疗半年内肝脏硬度值下降率:确定逆转组为-36. 3%[95%可信区间(95%CI):-52. 8%~-19. 7%],不确定组为-23. 7%(95%CI:-29. 7%~-17. 8%),进展组为-12. 6%(95%CI:-31. 0%~5. 9%)。在确定逆转组与不确定组,肝脏硬度值在治疗后的前6个月比治疗6个月后的下降速度更快(P值均<0. 05)。结论抗病毒治疗半年内肝脏硬度值的下降速度与肝纤维化逆转结局相关性较强,治疗半年时肝脏硬度值下降超过30%者发生肝纤维化确定逆转的可能性更大。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