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12月于黄山首康医院神经外科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236例SAH患者的病例资料, 统计所有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术后情况, 根据围手术期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44)和非感染组(n=192), 记录患者的临床指标, 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史、术中有无临时阻断、动脉瘤位置、三酰甘油、脂蛋白种类、CT-Fisher分级、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和数量、白蛋白、Hunt-Hess分级、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穿刺次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SAH患者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SAH患者治疗成功率为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在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和数量、白蛋白、Hunt-Hess分级、入院时GCS评分、穿刺次数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有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8 mm、动脉瘤数量多发、白蛋白≤35.12 g/L、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入院时GCS评分>5分、穿刺次数>2次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SAH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所有因素积分总分为314.84分, 对应的值即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SAH的围手术期感染率(14.96%)。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SAH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 有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8 mm、动脉瘤数量多发、白蛋白≤35.12 g/L、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入院时GCS评分>5分、穿刺次数>2次均是导致SAH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应予以重视并积极防范。
-
单位黄山首康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