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心室扑动]的发生情况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其合并的基础疾病、超声心动图指标、室壁瘤部位及大小等临床特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60例患者, 其中有56例(12%, 56/460)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2例持续性室速, 4例室颤)。室性心律失常组中有9例患者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 1例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 2例行导管消融术治疗, 还有3例室颤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心功能(NYHA分级)、急诊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以及室壁瘤大小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纳入以上参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DD(OR=2.05, 95%CI 1.00~1.11)、中重度二尖瓣反流(OR=1.07, 95%CI 0.98~4.38)以及室壁瘤大小(OR=1.00, 95%CI 1.00~1.01)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呈显著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具有较高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LVEDD、室壁瘤的大小以及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是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 单位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