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红水泉铅锌银矿床产于大兴安岭西北段的碳酸盐岩建造,矿床成因鲜有研究。本文以矿床硫化物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为切入点,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成矿物质来源。矿物学研究表明,闪锌矿存在2个世代,其微量元素FeS温度计指示主成矿阶段早期为中温范围,Zn/Cd值为160~215;方铅矿表现为富Ag、Sb贫Bi的特点;黄铁矿的Co/Ni>1,Fe/(S+As)均值为0.871。3种硫化物元素标型特征指示出中低温、中浅成、岩浆热液与沉积作用叠加的成因特点。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的硫同位素δ34S为-6.13‰~0.25‰,均值-2.8‰,暗示硫主要是通过岩浆活动带来的深源硫,其次是赋矿碳酸盐岩建造的地层硫,整体表现为岩浆硫与地层硫混合的特点。3种硫化物铅均值为206Pb/204Pb=18.46~18.55,207Pb/204Pb=15.59~15.65,208Pb/204Pb=38.08~38.51,与闪长岩铅同位素组成相似,在构造判别图解中二者呈线性相关,位于造山带与上地壳演化区间。综合来看,认为红水泉铅锌银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充填脉状铅锌银矿床。
-
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