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制剂相关肝损伤的药物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葛斐林; 牛明; 韩紫欣; 张艳芳; 王伽伯; 肖小河; 郭玉明*; 曹俊岭*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2019, 44(05): 1048-1052.
DOI:10.19540/j.cnki.cjcmm.20181217.001

摘要

该文通过对中草药肝损伤研究云平台数据库(hilicloud.net)中三级甲等肝病专科医院2008—2016年白鲜皮制剂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住院病例及2012—2016年不良反应自发上报的白鲜皮制剂相关DILI病例(ADR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三级甲等肝病专科医院白鲜皮制剂相关DILI住院病例25例,其中达到《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诊断标准的有14例。不良反应自发上报白鲜皮制剂相关DILI报告74例,合理用药分析发现其中18. 92%病例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包括多药联用(21. 43%)、超剂量使用(28. 57%)、重复用药(50%); 47例ADR病例中单用白鲜皮制剂的DILI用药原因主要为银屑病、白癜风(合计占59. 57%);所涉及白鲜皮制剂服药到发生肝损伤的时间跨度为1~366 d,中位数18 d,折算后白鲜皮剂量范围为0. 09~12 g·d-1,服药到发生肝损伤的白鲜皮累积剂量范围为1. 1~336 g,用药时间和剂量分布跨度大,未发现明显用药时间、用药剂量与发生肝损伤的相关性。研究提示白鲜皮制剂相关DILI多发生在银屑病、白癜风等免疫性相关疾病患者,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且用药时间、用药剂量与发生肝损伤无明显相关性,具有免疫特异质肝损伤的属性。临床用药应高度重视白鲜皮制剂引起肝损伤的风险,加强对其特异质肝损伤机制以及不合理用药等风险因素的研究,开展风险获益比评估,提高白鲜皮制剂安全用药风险防控水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