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别山区碳排放生态补偿空间差异研究

作者:孙贤斌; 王升堂; 孙良萍; 张欣
来源: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25(04): 89-95.
DOI:10.13757/j.cnki.cn34-1328/n.2019.04.020

摘要

碳汇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要组成,其生态补偿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为大别山区生态补偿提供科学依据。对安徽大别山及周围区域2007年和2014年碳排放空间差异分析及估算碳排放生态补偿具体的标准,结果显示:(1)2007—2014年间碳排放总量增加1 716.96万吨,年均增长6.2%,合肥市碳排放总量增加最多(占总量67.28%)。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增加1 724.76万吨(占总量的69.52%),年均增长9.82%。2014年6市的净碳排放量都有所增加。(2)2007—2014年,合肥、淮南和巢湖3市的地均碳排放强度有所增加,其他3市的碳吸收强度有所减少。除巢湖市外,其他5市的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都增大。(3)2014年各县区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较大的是合肥市区、安庆市区、岳西和霍山;合肥市区、安庆市区和淮南市区的地均碳排放强度相对较大。(4)据国内平均造林成本的价格核算,合肥、淮南和巢湖均是生态补偿区,六安、安庆和桐城均是生态受偿区。2007年和2014年合肥市提供的生态补偿资金均最多,分别为27.281亿元、58.777亿元,而六安市生态受偿资金均最多,分别为73.874亿元、69.955亿元。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生态补偿体系与精准扶贫结合、强化技术和智力补偿等政策实施建议和具体碳排放减少途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