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索精神归宿和身份认同是当代华文文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为此,《扶桑》采用了多种人称混用的叙事手段,试图确立"你"之声音的独立主体性,以反拨白人关于华人形象的偏见。然而,"你"的独立性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叙述者声音的否定,导致了关于扶桑形象的多重否定性建构。在"我"与"你"的复调性对话中,扶桑形象的不可解释性造成了对文本多重声音的反讽式否定,并最终只能用神话来承载扶桑无限溢出的形象,同时也导致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