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高新区建设促成了快速的空间生产和空间重构,地理景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不仅会改变周边居民结构,更会改变他们的地方感。而居民的地方感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高新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到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建设绩效。为此本文拟结合中国高新区发展的特点,探讨高新区主要居民群体的地方感建构机理,并结合对上海典型高新区的调研,分析高新区居民地方感重构的状况和问题,以期对高新区的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有所裨益。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释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核心概念、研究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相关研究综述,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地方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明确了已有研究基础和主要研究方向。第三、四章是理论建构部分,主要以地方感的形成机制研究为基础,从理论层面阐释了高新区建设中的地方感的重构机理。第五章是实证部分,介绍了对紫竹高新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居民群体的地方感状况进行调研的思路、方法及主要发现,并对两个高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基于主要居民群体的地方感建构状况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论文认为,地方感是人通过与地方的不断互动,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建立的一种深度连结,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个体只有经过与地方长期的接触和体验,地方才能成为个体身份建构的一部分,并带给人归属感。在高新区建设中,地理景观的重塑、社会网络的变化以及收益期望的差异都会影响周边居民的地方感,而就不同群体而言,高新区员工最可能构建起对高新区的地方感;高校学生对高新区的地方感则是以对学校的地方感为基础的;本地失地农民则难以构建起对高新区的地方感。对紫竹高新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调研显示,景观变化、社会网络的变化以及不同居民群体的收益期望,确实影响到周边居民对高新区的地方感;而在各个群体中,高新区员工也的确对高新区的地方感水平最高;高校学生对高新区的地方感则需要以对学校的地方感为桥梁,通过参与到园区与学校产学研合作中构建起对高新区的地方感;本地失地农民则需要首先对目前所居住的社区产生地方感,才能对高新区产生认同和情感依恋。同时,高新区主要居民群体的地方感总体水平都较低,但随着高新区的发展日益成熟,地方感水平会逐步改善。因此,应针对高新区周边的不同居民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增进他们的地方感。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社区、微平台、休闲设施等建设,创建高品位、人性化的综合空间,以增进员工的地方感水平;而加强高新区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并使合作项目尽量贴近学生,提高参与度,增强互动性,则会增进学生的地方感;至于本地失地农民,则要注重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环境,进而增进对居住社区的地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