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1年桂林市病媒生物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

作者:唐丽玲; 熊建伟; 梁文倪
来源: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2, 28(02): 148-151.
DOI:10.19821/j.1671-2781.2022.02.013

摘要

目的 了解病媒生物密度、种群结构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类、蟑螂、蝇类、蚊类分别采用夹夜法、粘捕法、笼诱法和诱蚊灯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7—2021年共捕获老鼠24只,主要优势种为褐家鼠,占75%,无明显的季节分布,重点行业捕获数最高;2017—2021年蟑螂年平均密度分别为1.51、1.07、0.84、2.23和2.67只/张,未见明显的季节性,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99.24%,不同生境中以农贸市场密度最高,超市最低;2017—2021年蝇类年平均密度分别为48.58、57.05、26.39、38.45和33.36只/笼,优势种主要为丝光绿蝇及大头金蝇,5—10月为蝇密度高峰期,不同生境中以公园绿化带密度最高;2017—2021年蚊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5.50、18.28、16.85、37.72和28.86只/(灯·夜),主要以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88.57%,5—10月为蚊密度高峰期,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不同生境中,2017—2019年以农户、牲畜棚密度较高,2020年、2021年以居民区、公园、医院密度较高。结论 鼠类、蟑螂无明显季节分布,防治工作应贯穿全年。蝇类、蚊类有明显的活动高峰期,应在此期间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