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软骨损伤后软骨再生的过程和细胞分子水平的调节。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80-01/2002-12关于关节软骨损伤后再生的文章,检索词“articularcartilage,boneregeneration,tissueengineering”,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节软骨损伤后的再生试验。②随机对照基础试验。排除标准:①非随机基础实验的研究。②重复研究、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51篇关于关节软骨损伤后再生的随机和未随机试验的文献,排除非随机基础实验的研究87篇,重复研究11篇,综述文献31篇。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2篇。资料综合:由于宿主滑膜或骨髓内免疫系统的攻击,异体移植呈现一慢性免疫排斥反应,最终导致手术失败。以受者血浆浸润被移植软骨,可降低免疫反应。骨膜成软骨是其成骨前一过渡阶段,即软骨内骨化前期表现,因而与向骨转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远期效果不稳定的缺陷,使得必须不断探索更完善的修复方法。单纯组织移植易丢失,且细胞缺乏三维立体空间进行营养交换和生长代谢,细胞不能形成组织。同时,自体细胞来源受限,异体细胞游离于体液中又易受免疫攻击,因而不可能单独用于软骨缺损的修复。随着材料学的进展及组织工程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将会找到性能更优越的材料最大限度的促进关节软骨的完全修复。结论:有关关节软骨的愈合和再生,在技术上必须发展适当的支架和附着方法以及局部和短期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传递方法,生物学挑战包括产生软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随年龄改变的衰老、与周围软骨结合和软骨的重建。最重要的是阐明软骨再生的过程和细胞分子水平的调节,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完善这项技术。

  • 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锦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