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双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罗哌卡因及玻璃酸钠与单腔注射治疗早期冻结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5月纳入68例早期冻结肩患者并随机分为双腔注射组和单腔注射组,每组各34例。双腔注射组分别于盂肱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玻璃酸钠2 mL+罗哌卡因6 mL+生理盐水8 mL,肩峰下注射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玻璃酸钠2 mL+生理盐水2 mL+罗哌卡因2 mL;单腔注射组仅在盂肱关节腔注射与双腔注射组相同剂量的药物。给药后3、6、12周门诊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和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分别评估疼痛程度和肩功能,采用其治疗前后差值评估疼痛缓解程度和肩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63例完成随访,两组各2例失访,双腔注射组1例退出试验。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疼痛评分降低,肩功能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腔注射组治疗后6、12周与治疗后3周比较,疼痛缓解(ΔVAS)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治疗后6周与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4)。双腔注射组治疗后3、6、12周两两比较,疼痛缓解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周vs. 6周:P<0.001;3周vs. 12周:P<0.001;3周vs. 6周:P=0.034)。各组肩功能在治疗后3、6、12周明显改善,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两组间疼痛缓解(P=0.386)、肩功能改善(P=0.6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疼痛缓解(治疗后3周:P=0.898;6周:P=0.448;12周:P=0.216)和肩功能改善(治疗后3周:P=0.120;6周:P=0.152;12周:P=0.8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注射方法均能有效缓解早期冻结肩疼痛和改善肩功能,且耐受性好。但尚未发现双腔注射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单腔注射法。

  • 单位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