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体不同基质类型坡面植被恢复动态特征

作者:张群艳; 黄金燕; 周世强; 刘巅; 郭桢杉; 李登飞; 向姣; 黄尤优; 张晋东*
来源:西部林业科学, 2023, 52(03): 85-94.
DOI:10.16473/j.cnki.xblykx1972.2023.03.012

摘要

为了解地震灾害体不同类型坡面植被恢复进程与机制,于2010—2019年,调查汶川地震后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地震灾害体不同类型坡面(土壤基质坡面、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岩石基质坡面、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上恢复植物群落的结构及物种多样性时空动态。结果显示:(1)从恢复植被的物种数来看,经过十余年的恢复,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植物种数最多,岩石基质坡面与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次之,土壤基质坡面最少。(2)土壤基质坡面、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和岩石基质坡面恢复灌木物种数占比最高,而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中草本植物种数占比最高。(3)从植被演替动态来看,土壤基质坡面、土壤—岩石混合基质坡面、岩石基质坡面、残留植被斑块基质坡面的优势物种,在2010年分别为灌木、灌木和乔木、灌木、草本和灌木;在2013年分别为草本和乔木、灌木和乔木、灌木和乔木、草本和灌木;在2016年分别为草本和灌木、灌木和乔木、草本和灌木、灌木和乔木;在2019年分别为草本—灌木—乔木、灌木、草本和灌木、乔木和灌木。(4)2010—2016年研究区不同类型坡面植物群落高度存在显著性差异,2019年无显著性差异。(5)2010—2019年不同类型坡面地震灾害体各植物多样性指数在总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上升约0.5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