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比Intertan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DHS)两种骨固定方式治疗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骨固定方式将128例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IFF患者分为Intertan组(n=65例)和DHS组(n=6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失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并于术前、术后3个月使用血液流变仪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水平;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同时使用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量表评价两种骨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Intertan组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IFF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DHS组,术后失血量少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红细胞比容均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DHS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Intertan组优良率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DHS内固定术比较,Intertan髓内钉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IFF的效果较好,能够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