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车排子东缘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作者:肖飞; 刘洛夫; 曾丽媛; 吴康军; 徐正建; 周长啸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43(04): 646-655.
DOI:10.13247/j.cnki.jcumt.000090

摘要

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东缘主要储油层新近系沙湾组一段(N1s1)和二段(N1s2)、白垩系清水河组(K1q)及侏罗系八道湾组(J1b)油砂抽提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对应的原油物性、族组成和碳同位素资料,探讨了原油来源,提出今后应加强对侏罗系湖相泥岩的勘探.研究结果表明:N1s1油砂抽提物稠化严重,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基线出现"大鼓包",并检出完整的25-降藿烷系列,但中低碳数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烷烃丰度仍然较高,说明N1s1原油至少经过两期充注,以第1期严重生物降解原油为主;K1q和J1b相对于N1s2,原油密度较大、黏度较高、含蜡量和芳烃含量较低、碳同位素偏轻,油砂抽提物中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较高,C27,C28,C29规则甾烷呈"反L型"分布,C20,C21,C23三环萜烷呈"山峰型"分布,而N1s2油砂抽提物中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C20,C21,C23三环萜烷呈"下降型"分布.油源对比结果表明N1s1稠油、K1q和J1b原油主要来自于沙湾凹陷二叠系鸟尔禾组烃源岩,而N1s2油砂抽提物Pr/Ph明显偏低、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等特征与典型煤成油特征不符,因此认为N1s2原油主要由侏罗系湖相泥岩与煤系烃源岩混源而形成,主要来源于沙湾凹陷.甾烷与甲基菲成熟度指标反映结果存在矛盾,表明侏罗系生成的原油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同时受到白垩系烃源岩的浸析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