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枕头是睡眠时保持人体头颈部正常位置的一种日常卧具,对维护人类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古代有机质组成的软质枕头易降解,难以在考古遗迹中保存,影响了人们对枕头成分的认识。本文选取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尖子地点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两座墓葬内的枕头残留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扫描电镜显微观察、能谱分析和植硅体分析,目的是观察枕头的显微结构和分析枕头材质的组成成分。扫描电镜的显微观察发现,枕头残留物包含大量的禾本科植物表皮细胞和植硅体、少量植物纤维;能谱分析显示,枕头残留物的主要构成元素为氧、硅、碳,还包括少量的钾、镁、磷、钙、硫、氮、锰、铁等元素;植硅体分析表明,枕头残留物主要由禾本科(Poaceae)植物表皮细胞、黍亚科(Panicoideae)植物茎叶哑铃型、竖排哑铃型以及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的稃壳组成。以上结果显示两件枕头主要由禾本科茎叶类植物材料和粟、黍等小米类稃壳组成,还可能夹杂少量蛋白质类物质。本研究为探讨十六国时期枕头的制作材料及其组成提供了重要信息,对于进一步探索卧具的发展历程、了解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