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对预防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发生肺结核疾病的效果,并探讨机制。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泰安市肿瘤防治院体检筛查确定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80例。将未采取治疗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者作为药物预防组,采取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治疗者作为免疫预防组。测定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治疗6个月三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内细胞因子变化,统计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3年观察三组肺结核发病率。结果 治疗3个月时,免疫预防组CD3+、CD4+高于药物预防组(t值分别为7.115、7.777,P<0.05)及对照组(t值分别为7.115、7.777、13.393、12.745,P<0.05),药物预防组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276、5.696,P<0.05),且免疫预防组与药物预防组CD8+、NK、NKT、γδT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795、3.708、13.782、32.323、22.164、3.177、16.590、31.903,P<0.05);治疗6个月时,免疫预防组CD3+、CD4+、CD8+高于药物预防组(t值分别为5.698、6.975、6.435,P<0.05)及对照组(t值分别为14.175、16.690、37.895,P<0.05),药物预防组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111、7.240、23.454,P<0.05),且免疫预防组NK、NKT、γδT低于药物预防组(t值分别为8.172、6.384、31.053,P<0.05)。治疗3个月时,免疫预防组IL-4、IFN-γ低于药物预防组(t值分别为5.926、16.153,P<0.05)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839、13.413,P<0.05),药物预防组IL-4低于对照组(t=7.920,P<0.05),IFN-γ高于对照组(t=4.743,P<0.05)。治疗6个月时,免疫预防组IL-4低于药物预防组(t=6.382,P<0.05)与对照组(t=40.554,P<0.05),IFN-γ高于药物预防组(t=8.888,P<0.05),低于对照组(t=2.876,P<0.05),药物预防组IL-4、IFN-γ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851、13.070,P<0.05)。对照组、药物预防组、免疫预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0%(0/80)、25.00%(20/80)、7.50%(6/80),药物预防组、免疫预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22.857、6.233,P<0.05),免疫预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药物预防组(χ2=9.001,P<0.05)。对照组随访1年、随访2年、随访3年肺结核发病率及总发病率分别为3.75%(3/80)、2.50%(2/80)、6.25%(5/80)、12.50%(10/80),药物预防组分别为1.25%(1/80)、0.00%(0/80)、2.50%(2/80)、3.75%(3/80),免疫预防组分别为0.00%(0/80)、1.25%(1/80)、1.25%(1/80)、2.50%(2/80)。免疫预防组与药物预防组肺结核总发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205,P>0.05),免疫预防组与药物预防组肺结核总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5.765、4.102,P<0.05)。结论 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人群采取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防肺结核疾病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进一步改善细胞免疫水平,调节Th1/Th2平衡,治疗价值较高。
-
单位泰安市肿瘤防治院; 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