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热衷讨论的话题。《管子》基于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命题,认为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一定的物质经济为基础。王船山对此观点提出了批评,他重申了礼对于个人和国家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仓廪实”和“知礼节”看作先后次序的关系,《管子》的观点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正确把握王船山对《管子》批评的内在逻辑及其合理性,对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