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统计分析

作者:杨妮娜; 张蕾; 宋艳琴; 蔡定格
来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 14(21): 1-4+8.
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1.21.001

摘要

目的统计分析2014—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重点了解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基本情况,讨论中药临床药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点方向。方法收集2014—201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对总体情况、基本药物中成药监测情况、中药监测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例数不断上升,同时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比也逐年攀升。65岁患者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化学药品占比将近5/6,中药占比1/6。随着总体报告例数的上升,中药不良反应例数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从2014年17.3%降到2019年12.7%。注射给药约占2/3,口服给药约占1/3,注射给药途径中绝大多数以静脉给药为主,尤其是中药注射剂。2014—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的前三均为皮肤及其附件、胃肠、全身性损伤。报告来源主体依旧是卫生医疗机构,其中以医生和药师居多,而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个人报告比例较低。基本药物中成药不良反应占基本药物整体不良反应的1/6。基本药物中成药不良反应涉及药品排名前三为内科、骨科、妇科。中药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下降,老年人和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占比达到36%左右。涉及药品排名前三的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益气养阴药,其中活血化瘀占绝大部分。结合给药途径主要以心脑血管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最突出。结论加强中药饮片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力度,关注特殊人群中药合理使用情况。积极开展中药处方点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药师查房、中药咨询、科研等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