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折钗股""坼壁路"是古代书论中以形象喻笔法的代表,自唐以来,书论中多有论及,已成为书论中一组约定俗成的笔法术语,并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它们最初是否即作为一组笔法术语而存在,历代论书家对其含义阐释又有何异同,就此依然缺少系统的论述。笔者试结合古代书论和前人认识对上述问题进行论析。要考察这些笔法术语最初是否即以一组笔法术语而存在,首先要弄清楚它们的源起。如果这些笔法源自同一篇文献,且存在并列关系,就可以认为它们最初是以一组笔法术语而存在的;如果不是,那么从其各自出现到构成一组笔法术语,还应有一个形成的过程。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它们并非出自同一文献。"古钗脚(即折钗股,论述见后)""屋漏痕""坼壁之路"首见于唐代陆羽所撰的《僧怀素传》:先时人传彤有右军《恶溪》、小王《骚》《劳》三帖,拟此书课,以一本相付。及临路,又曰:"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颜公曰:"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素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