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重庆璧山为例,梳理了合作化前后劳动性别分工的嬗变。革命前璧山的劳动性别分工为“男田女土”,不同于江南的“男耕女织”,也不同于海边的“男渔女耕”。这一分工形成既源自家庭生计的需要,也受到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社会文化观点的影响。解放后由于新政权强调通过劳动来解放妇女,这一分工在解放初、互助组、合作社期间逐渐发生嬗变。在互助组成立前,妇女的劳动生产仍然局限于“男田女土”的框架;到了互助组时期,妇女劳动虽然仍在“男田女土”的逻辑里,但已经渗透进水田生产的辅助环节,如捉虫、车水、割谷、选种等;到了合作化时期,随着“提高技术”口号的提出,妇女借助技术训练,不仅进入土里生产的关键环节如打窝和耕作旱田、地,而且在水稻种植环节的核心处(“挞谷”)开始占据位置,这一方面强化了其土上的劳动,另一方面真正打破了“男田女土”的格局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