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过去40年来,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基本采用"已发生损失",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普遍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提出质疑。全球两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相继发布了最新的会计准则,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由"已发生损失"调整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本文对前瞻性计提信用损失准备金的方法——"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展开了研究,比较了"已发生损失"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优劣势,同时对两套会计准则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具有缓解顺周期性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得银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及时性面临挑战,市场主体难以将投资组合风险和预测不确定性区分开来。2010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旨在建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当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本文希望对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订以及金融机构如何管理和披露信用损失准备金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