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水田和旱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矿化对水分的响应

作者:陈香碧; 王嫒华; 胡乐宁; 黄媛; 李杨; 何寻阳; 苏以荣
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03): 752-758.
DOI:10.13287/j.1001-9332.2013.0024

摘要

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典型水田和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向土壤中添加14C标记稻草,培养30 d后,提取与原位土壤中结构相似的14C可溶性有机碳(DOC);将14C-DOC加入水田和旱地土壤中,并设置45%、60%、75%、90%和105%田间持水量(WHC)5个水分梯度,在标准状态下(25℃)培养100 d,监测14C-DOC在土壤中的矿化过程.结果表明:培养100 d后,两种土壤中28.7%61.4%的标记DOC被矿化为CO2,且5个水分条件下,水田土壤DOC的矿化率均显著高于旱地,这主要是由于水田土壤DOC的结构组成比旱地土壤更简单.好气条件(56%75%WHC)有利于两种土壤DOC的分解,淹水条件(105%WHC)则有利于DOC的积累.土壤处于好气条件(45%90%WHC)时,DOC的生物可分解率及易分解态所占比例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100 d内,水田和旱地易分解态DOC分别占其累积矿化量的80.5%91.1%和66.3%72.4%,说明DOC的生物可分解率主要由其易分解态组分所占比例决定.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