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2年12月5日,浙江省教研室公布了《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10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不同学科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反馈和管理的具体环节提出建议,其中对于作业批改环节的重视引人关注,但细致的规范要求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作业批改与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今年四年级一次习作中,浙江省杭州市的小学语文教师梁祎婷教孩子们如何写信。班级里一个小男孩属于离异家庭,原本只是300字的要求,男孩写了1000多字。这封信里盛满了孩子对爸爸的思念,写尽了他的悲伤与困惑。梁祎婷一点点批注,通过作业与孩子进行对话。“虽然是写给爸爸的信,但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信任,他想讲给老师听。”这次习作后,小男孩似乎与梁祎婷达成了一种默契,在班级中的表达更加积极。在梁祎婷看来,虽然辛苦,但规范作业批改环节非常必要。细致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教师作业管理的行动指南,至少能使迷茫的教师明白怎样做才是对的、好的。“其实在意见发布前各校基本上都已经有自己的作业管理要求,我们算杭州市挺一般的学校,4年前入职教师的培训中就已经明确了作业要全批全改,不能让家长批改作业,要以多种形式激励孩子们。”梁祎婷说道。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时间管理。作为班主任,日常授课之外,孩子们的小冲突、课后的针对性辅导等几乎填满了梁祎婷所有的课间和午休时间,因此作业批改等工作总得靠加班完成。“正常是4:30放学,那太早了,七八点之后离开学校是常态。”小学阶段的教师还能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做好作业批改与评价,初中以后,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各科作业量大量增加。一些教师反馈,在处理各类烦琐的工作后留给自己批改作业的时间太少。“一个班55个学生,我带两个班,每天要批改的作业是110份,真的是不堪重负!”微信网友若水提道。人们争议的核心在于,作业批改规范意见出台的背后,存在着诸多绕不开的现实困境。教师在作业批改环节应肩负怎样的职责,作出哪些努力?在有关政策条例的落地过程中,各方教育主体还需要付出哪些努力,才能帮助教师克服困难?本刊编辑部邀请了上海开放大学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李学书分享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