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AG)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及机制,为临床进一步开发应用穿心莲内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获取正常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并从中提取中性粒细胞,分为对照组、佛波酯(PMA)组、PMA+AG(12.5、25、50μmol/L)组、AG(12.5、25、50μmol/L)组,采用PMA诱导中性粒细胞死亡,观察并检测各组中中性粒细胞的NETs形成情况,并检测对应组细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MA组中性粒细胞NETs产生的荧光强度值明显增多(P<0.001),AG(12.5、25、50μmol/L)组荧光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MA组比较,PMA+AG(12.5、25、50μmol/L)组的荧光强度值均显著降低,并呈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MA组中性粒细胞ROS产生增多(P<0.001),AG(12.5、25、50μmol/L)组RO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MA组比较,PMA+AG(12.5、25、50μmol/L)组ROS水平明显降低,并呈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G可通过降低中性粒细胞ROS的水平抑制NETs产生,提示AG可用于与NETs相关的多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