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读文本中的人物,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小说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引领学生亲近语文、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但有时候笔者却发现,学生在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理解去解读人物时,有可能出现一些负面效应,而这些负面效应如果与文本的主旨关联不大,那则有可能不为教师所注意。这样教师在完成预设任务之后却有可能埋下一些不太好的种子,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认识的提高。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注意到有此现象,现进行一个简单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