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同时代的形而上学批判者,马克思与施蒂纳面临同一启蒙困境,试图将“人”从普遍原则的高处复归现实,但却建构了截然不同的主体哲学。相较于施蒂纳批判形而上学“抽象人性论”的逻辑进路,马克思拒斥极端的主观设定而从现实社会实践出发确证人,批判超历史的虚无而以社会历史视域还原人;驳斥“利己主义者现象学”而从社会生产方式入手考察人;抨击唯心主义个人暴动而以社会革命的现实手段解放人。社会历史性是马克思超越施蒂纳人学理论及一切形而上学“抽象人性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