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周易正义》的上篇(前三十卦)、下篇(后三十四卦)在解释格式、思想倾向等方面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张力。具体而言,与上篇相比,下篇的解释格式更为严整,注重通过固定的易例、科段对经文的层次进行划分,而这种做法较少出现于上篇。上篇通常从物象、人事两个维度来解释卦爻辞,而自下篇首卦咸疏开始,并举物象、人事的解释模式就不再出现。上篇重视对元亨利贞四德的阐发,而四德在下篇的解释中并未充分展开。自然概念在上篇中频繁出现,自然之理是上篇思想体系的枢纽,但这种观念又为下篇所无。上篇认为天地是"合体"的一元,天地具有即现象即本体的特征,下篇认为天地"体乖而用合",更倾向于从形体对待的形下视角来理解天地的关系及其生成活动。另外,《系辞》疏在思想倾向上与上篇更为接近。这些张力为我们理解《周易正义》的文本结构和思想体系之构建提供了重要的进路。